股债跷跷板效应背后,宏观叙事分化、机构行为及政策引导等成为影响资金流向的关键因素。
当下的资本市场正经历着资金的再配置,银行理财、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增配权益资产的趋势日益显著。市场的另一面,在传统债基规模缩水的背景下,债券ETF异军突起,成为公募固收业务逆势扩容的新工具
◎记者聂林浩
伴随股债跷跷板效应再现,一场资金的迁徙正在进行。
今年以来,多重利好因素推动A股市场显著回暖,债市在收益率走低与资金分流下持续承压,纯债基金业绩表现不佳。股债跷跷板效应背后,宏观叙事分化、机构行为及政策引导等成为影响资金流向的关键因素。
当下的资本市场正经历着资金的再配置,银行理财、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增配权益资产的趋势日益显著。市场的另一面,在传统债基规模缩水的背景下,债券ETF异军突起,成为公募固收业务逆势扩容的新工具。
那么,资金的潮水将流向何方?
宏观环境主导股债跷跷板效应
2月以来,一场资金的迁徙在股债市场悄然进行。随着政策对科技和消费支持力度的增大,以及经济基本面复苏预期的增强,叠加债券收益率吸引力降低,部分市场资金持续从债券市场流向权益市场。
对于股票投资者和债券投资者而言,他们在今年收获了不同的投资体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3月25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今年以来上涨了5.13%,逾八成股票型基金收益为正;而纯债基金业绩表现普遍不佳,截至3月25日,仍有近七成产品今年以来的收益尚未“浮出水面”。
股市与债市不同表现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交织。浙商银行固定收益部认为,从机构行为角度来看,由于股市和债市共享一部分市场的广义流动性,机构资金基于收益风险比的跨市场流动,驱动着两个市场的此消彼长。
在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张继强看来,核心的影响因素是宏观环境。“受到流动性驱动或出现全球系统性风险时,股债容易同涨同跌;受到基本面驱动时,股债更容易出现跷跷板效应。”他分析道,近期股债跷跷板效应重现,核心逻辑在于股债叙事分化,产业逻辑推动科技股估值修复,而宏观逻辑仍在主导债市走势。
从宏观政策来看,政策对科技、消费等领域的倾斜支持力度加大,提振了股票市场的信心,也改善了风险偏好;扩大内需政策的陆续出台,更是带动大消费板块行情走强。此外,前期债市透支的货币政策预期有所落空,使市场预期进一步修正。
“在政策和监管的引导下,机构行为也发生了改变,债市波动率在上升,而股市波动率在降低。”张继强分析,随着固收类产品向净值化转型,“下跌—赎回”的负反馈机制或进一步放大债市的波动率。相较之下,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优化公募基金长期考核机制等系列举措有利于从系统层面降低股市波动,并有望实现“波动降低—配置型资金增加”的正反馈机制。
资金迁徙进行时
部分资金已开始从债券市场流出。截至3月26日,今年以来已有59只债券基金宣布提高份额净值精度,原因均是发生了大额赎回。
权益市场是资金流向的一个目的地。从公募基金新发市场来看,据Choice数据,债券基金新发行份额在总发行份额中的占比已连续两个月不到50%。
权益类基金已成为当下发行市场的主力。截至3月26日,3月以来共成立了267只基金,发行总份额810.29亿份。其中,权益类基金发行份额达404.4亿份,占比近50%。拉长时间来看,今年以来权益类基金发行份额占比拾级而上,1月为34.47%,2月升至48.28%。
随着债券收益率低位震荡,投资策略更为灵活的“固收+”逐渐受到中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青睐。记者近期采访了多位“固收+”基金经理,将资产配置组合转向股票市场和可转债市场已成为他们的一致选择。
记者还了解到,银行理财、保险、信托等资管机构也在加大对权益资产的投资力度。去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提升权益投资规模。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被动指数投资策略的兴起,资管行业增配权益资产有了更好的选择。
以银行理财为例,据中国理财网数据不完全统计,以“指数”为关键词的理财产品已多达近百只,其中正在募集的产品占比逾四成,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新品于近期发售。另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从今年1月新发理财产品的结构来看,固收+类、混合类与权益类产品的发行占比超过76%,为去年下半年以来最高。
作为长期资金的代表,保险资金正在提升对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披露,今年以来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已达10次。与此同时,公募REITs市场也迎来险资的积极布局。
某信托公司投资研究部人士也表示,信托资金增配权益资产与信托行业转型方向相契合。在无风险收益率持续处于低位的背景下,权益类资产正成为公司新的收益来源。
债券ETF或成公募业务新增长极
今年以来,虽然债市表现欠佳,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从长期资产配置角度来看,债券资产呈现低风险、稳收益的特性,能够有效对冲股市波动带来的风险,被投资者视为资产配置的压舱石。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债券基金总份额为5.5万亿份,较1月末下降了1678.62亿份,较去年末下降了4636.19亿份。虽然近期债券基金整体规模在减少,但债券ETF驶入了发展快车道。Choice数据显示,截至3月25日,债券ETF总规模首次突破2100亿元,较去年末增长超20%,较2023年末则大增163%。
今年1月,首批8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成立。其中,跟踪深证基准做市信用债指数的债券ETF和跟踪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指数的债券ETF各4只,每只基金募集上限为30亿元,合计募集金额为240亿元。
债券ETF市场的发展受到政策层面的支持。3月21日,中国结算发布《关于信用债券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产品试点开展通用质押式回购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信用债ETF产品试点开展交易所债券通用质押式回购业务。记者从业内获悉,当前已有符合资格调整的基金公司在准备上报材料,争取获得资格。
在业内人士看来,《通知》的出台将促进信用债ETF稳步扩容和运行。易方达基金固定收益特定策略投资部总经理李一硕认为,信用债ETF开展通用质押式回购业务,可以为场内投资者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二级市场流动性。进一步而言,此举对提升信用债ETF的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拓宽信用债配置需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债券ETF的发展有较大的空间。李一硕建议从三个方面深耕:一是培育更加成熟的ETF做市商生态,进一步提升场内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二是进一步完善信用衍生工具的应用;三是推动跨市场ETF产品的开发,打通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提升资金运用效率与灵活性。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